纖維肌痛症 (fibromyalgia) 是一種很神秘的疼痛症,其特徵就為超過三個月以上的慢性廣泛性疼痛 (包括身體左側、右側、腰部以上、腰部以下及中軸部位的疼痛) ,且常合併有疲倦及睡眠障礙,其他常見臨床表徵尚包括肌肉僵硬、頭痛、關節疼痛、月經週期疼痛、陰部疼痛或陰道痙攣、抽筋、大腸激躁症、激躁性膀胱、憂鬱或焦慮等情緒障礙及認知功能障礙 (如無法專心、健忘) 等。纖維肌痛症好發於 30 至 50 歲之間,患者以女性居多,男女性罹病比例約為 1:7,盛行率約為 2-5 %。病人往往遊走各科,甚至接受了許多無謂的治療。其實這種病人最重要的就是有醫生能把這個病名講出來,並給他們正確的治療指引。
纖維肌痛症的病理機轉,目前普遍認為與中樞神經系統痛覺傳導路徑失衡,導致患者對疼痛異常敏感所致;其它可能的致病機轉尚包括神經內分泌及自主神經系統失常、睡眠障礙、基因、物理或心理壓力等因素。許多文獻顯示患有纖維肌痛症者對於痛覺、聲音、冷熱刺激等感覺較正常人來得敏感,其本質也可說是一神經系統的疾患。參為美國風濕病學會ACR 2011診斷標準的問卷如下:

目前已有衛生署核准的治療藥物,健保局也於民國102年公布了纖維肌痛症藥物的給付條件,對醫師、對病患都提供了一個治療的新途徑。醫師應該抱持者同情與開放的態度面對纖維肌痛症的病患,盡量排除掉負面的情緒,大膽的給予診斷,並與病患討論和設定治療目標,讓病患走出迷惘,脫離痛苦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