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和多發性硬化症的關係
疫苗主要的功能在於活化免疫。將事先殺死的病原體或是透過減毒技術所製造而成的低毒性活病原體送到人體體內,當人體的免疫系統遇到這些不具毒性的外來物時,會去辨識這些外來物並使免疫細胞記住它們;日後具有毒性的病原體侵入時,人體的免疫系統方能快速的反應並將其摧毀。這也是為什麼嬰幼兒在接種疫苗後往往會發燒不適,主要因為身體認定有入侵者,進而促使免疫反應活化。對一般人而言是保護措施的免疫系統,對多發性硬化症的患者而言反而是致病的原因,因此經常有患者疑慮疫苗的施打是否會增加罹患多發性硬化症的風險。
疫苗接種與罹患多發性硬化症風險的相關性,目前的證據仍未有定論,大部分顯示無關,但有一些研究顯示多發性硬化症在曾接受人類乳突病毒疫苗、白日咳及天花疫苗者略增[1]。疫苗接種是否會惡化多發性硬化症也證據不足,施打破傷風、B型肝炎及流感疫苗短期內不致於引起復發[2] 。除少數狀況外,原則上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接受疫苗的建議與一般人相同。
多發性硬化症的治療是否會影響疫苗的效果呢?
以流感疫苗而言,在使用貝它干擾素及teriflunomide的患者抗體產生不受影響。使用glatiramer acetate, fingolimod、rituximab者免疫反應略低。使用其它藥物者則尚未有資料。流感疫苗目仍未有充足証據會造成疾病惡化,一般而言接種的好處仍高過可能的壞處。美國神經學會建議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若無特殊原因應每年接種。
疫苗的安全性
疫苗大致可分為不活化的死疫苗與經過減毒的活疫苗。一般而言,大部分的不活化疫苗對於多發性硬化症之患者皆相對安全,因為不活化疫苗不具有致病能力。但減毒過的活疫苗依然保持著部份的致病力。
疫苗所產生的反應和接種者的身體狀況息息相關。若是患者正處於嚴重復發/發作的期間,最好待發作受到控制或緩解後4-6周再接受疫苗的接種。正在接受免疫抑制療程的患者較不適合接種疫苗,特別是減毒疫苗。經過減低毒素的病原體依然有感染的能力,一般人的免疫系統可以輕易控制這些病原體,但因為免疫抑制治療會使身體對外來物的保護力降低,所以這些減毒疫苗還是有機會感染接種者。
各類疫苗之接種風險[4]

本表僅供參考,相關的潛在利益及風險請洽詢專業醫護人員
大部分的疫苗皆不會刺激多發性硬化症之發作風險[5],但若是有考慮接種疫苗,還是應該仔細地與主治醫師討論相關風險,千萬不要因為擔心影響療程而私自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