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有很多原因,但是有很多人經過了一連串的檢查仍然找不出頭暈的原因為何,這些病人頭暈可能就是這種持續姿勢性知覺頭暈。PPPD是慢性頭暈的最常見原因,PPPD是近幾年才被提出的新類別,但這種疾病特性早已長期存在。
PPPD表現為持續的頭暈,不穩或不平衡,但還不到有旋轉性的暈眩。在大多數情況下持續三個月以上或更長時間,通常在直立姿勢、頭或身體移動、暴露於動態或複雜的視覺刺激時會加重頭暈。 PPPD發生之前可能有一些真的影響到平衡機能的疾病(例如前庭神經炎、良性陣發性姿勢性暈眩、梅尼爾氏症、輕度腦傷)或壓力(例如恐慌症發作)。PPPD可以其他疾病共存。PPPD患者經常患有焦慮症和/或抑鬱症,個性通常較神經質,或具有強迫性人格,對外界的剌激也比較敏感。
PPPD的病理生理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它可能是由於姿勢控制機制的功能出現變化,多種感官信息的處理整合出現間題或大腦皮質在處理空間定向與危險評估的功能出現異常所致。因此,PPPD被分類為慢性功能性前庭疾病。它不是結構性或精神性疾病。
診斷PPPD必須要與其他會引起頭暈的症狀做鑑別診斷,但通常身體檢查或神經學檢查並不會發現異狀。
主要症狀就是不穩和/或頭暈,出現症狀超逍3個月,嚴重度會隨著某些因素而波動,特別在走路或站立時症狀最嚴重,坐著時症狀較輕,躺下時症狀最不明顯。主動或被動的身體動作時會加重症狀。盯箸移動物體或複雜的視覺圖案、執行精確的視覺任務(例如閱讀,看電腦螢幕)也會加重症狀。
行為因素
PPPD患者的行為評估常顯示出焦慮和抑鬱,也可能存在其他精神疾病。PPPD患者中有60%患有臨床上明顯的焦慮症;45%的患者患有臨床上顯著的抑鬱症;25%的患者兩者都沒有。
焦慮,性格內向或已有焦慮症的人在發生前庭神經的病變後可能較易患PPPD;在出現前庭症狀時表現出高度焦慮的個體可能更容易患PPPD。高焦慮感會加劇急性前庭病變期間的姿勢不穩和延緩自身的復原功能。首次經歷急性前庭神經症狀的患者如果表現出較高的焦慮和害怕,以及對完全康復的高度期望,通常反而使症狀會拖的更久。
治療:
- 前庭或平衡功能復健: 可降低患者對運動刺激的敏感性。
參考影片:
- 認知行為療法
- 藥物:SSRIs (5-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 和SNRIs(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製劑)
參加試驗的60%-80%的患者主要症狀減少了至少一半;由於藥物耐受不良而退出試驗者平均為20%。對一種SSRI無反應的患者很有可能對另一種SSRI有反應。治療必須維持至少一年或更長時間,以減少復發。一般的止暈藥療效不佳。